答案需要扫描试卷末的答案二维码查看。
查看及下载完整版
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乙级卷)
来源:网友回忆 整理:杨柳(微信:gwy288)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为了解“就近入学”政策在基层中的落实情况、研究者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十五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的全体学员进行相关调研。
调研显示:地市教育局长对就近入学政策总体上持认同、支持的态度,87.1%的局长认同就近入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难的问题,63.5%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平,82.8%的局长表示就近入学政策整体上利大于弊。
与此同时,6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市就近入学政策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在落实不好的地区中,87.1%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
局长们普遍认为,相关配套政策缺乏,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旨在推进师资均衡的教师交流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并不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教师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限有限,无法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调配校长、教师交流。另一方面,相关激励政策的不到位,很难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变相拉低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
材料2:
北京的向女士,她唯一的坚定信仰就是,必须拿下最好的小学。于是,中关村的一所区重点成为她考察了几个月后定下的目标。2007年北京房价还1万上下的时候,她就狠狠心买下了学区房:据向女士讲,她的房子现在已经涨到8、9万了。北京学区房,8年翻了9倍,16平米叫价456万,花100万买一个根本没法居住的房子以为附近有重点。往年三四月份才出现的学区房旺季,今年呢,更是提前到了春节后。“花钱择校”变成了“花钱择房”。中国之声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20个大中城市做的调查显示,未来计划选过购买学区房实现小升初的占31.7%。
距离北京1500公里之外,宁波的干先生两年前就托人费半天劲找好了关系,让儿子进重点小学。“关系都找好的,说去那个好的学校,好了。这下下了个文件,不能择校了,懵了嘛,懵了一下,那只能到就近的一般的学校就读了。找关系好使了,买房子也来不及了。”最终,干先生的儿子进了普通小学,在区里也只能算是中等。没办法,只好花钱找人辅导,就进入学变成另一个战场,少了条子,却多了票子。
材料3:
说是就近入学,部分小学的服务片却舍近求远,也让不少家长疑惑。一位家长反映,他住在华贸城小区,紧邻朝阳实验小学润泽分校,花家地实验小学朝来校区。和平街一中小学部也比较近,但他家居住的小区却没有被划进这几所近的学校。反而被划进了距离小区最远的青年城小学。家长王女士对育新小学分校划片也有不同意见。她认为,龙禧二区离该小学步行仅1000米,比和谐家园二区更近,然而前者不在小学服务片内,后者却被划进。
关于划片依据,不只是家长搞不懂,学校也搞不懂。一位校长透露,片的概念是历史延续下来的,每年招生前,学校会根据新情况进行微调,但基本的划片范围是不会变的。另一位工作20多年的校级领导说到划片依据坦言:“始终没弄明白过”。
对于部分家长有关学校划片舍近求远的质疑,北京市教委的答复是:就近入学不代表最近入学,学校的具体划片范围由各区教委统一制定安排并报区政府审批。
记者了解到,现在各小学的划片范围仍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大盘子”。几十年过去,新建小区、拆迁、学校合并,原来的街道已经大变,但划片的“大盘子”依旧只是依据新变化进行微调。
为何各区县的划片基础多年不改?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近些年来的择校热有关,“如果学校的服务片有大变,某小区突然被划在一所名校之外,不知会引发多少纠纷呢!”
材料4:
2008年小张的儿子小升初,她按规定参加了划片就近入学的电脑派位。等录取通知发下来,她一下儿就懵了!儿子被分到学区内一所最差的中学。这时她也只好自我劝解:只要孩子争气,好好学习,以后凭本事考进好高中,不耽误上好大学。
她给儿子报了一对一辅导,学费最初100元/小时,后来变成了300元/小时。一发工资,她就得赶快给儿子续学费。数量可疑的补习费立刻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拮据起来。好在天道酬勤,儿子考上了海滨区的一所区重点中学,可是很多家长看不上区重点。但这个区重点是怎样考上的,只有她和儿子知道!接到通知书那天,她忍不住嚎啕大哭……虽然进了区重点,但成绩在班里却也不占优势,老师说他底子太薄了。同班的大多是报考市重点落下来的孩子。用同事的话说,小张的教训,可谓“血淋淋”。
材料5:
2013年5月2日,南京。“五一”小长假结束了,一位六年级小学生还没写完作业。凌晨4点,他开始忙碌。黎明时分,家长发现他在楼道内用围巾上吊自杀了。写不完的作业,成了这名少年死亡的直接“杀手”。无独有偶,另一名跳楼自杀的孩子,被救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作业做不完啊。”
去年暑期,湖北宣恩一中还在补课。部分学生因心生不满,将书本从教室往楼下扔,继而发展为撕烂书本漫天纸屑飞扬。宣恩一中校长说,今年暑假能放20多天,在全州重点高中里,“补课时间已经是短的了”。类似“毁书”的事情并不是新闻,“毁书”所折射的,正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辛酸”、“苦楚”和巨大压力。
1955年,教育部发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据统计,在近60年里,“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喊了9次,各地的“减负令”多得数不清,其结果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沉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尖锐质疑:我们的教育部门都在干什么?60年的贯彻落实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在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睡眠不足,而长期睡眠不足,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
材料6:
“教育改革要解决的莫过于‘减负’和‘择校’两大节点”。在某省教育厅L副厅长看来,择校热,反映的是社会公平问题,那些没有“条子”、“票子”的家长只有通过给孩子“增负”的方法为孩子争取一个理想的学习机会,所以说“择校”成为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推手,“择校”问题不解决,现有动力机制不改变,“减负”只会越减越重。所以,只有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教育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人的力量。
在谈到“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问题时,某学校校长Y说,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60年来的“减负令”基本沿袭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从“减负”的主要措施看,历年来的“减负”基本如果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看,无论各个学校实行的“减负”措施多么有效,只要当家长和学生重新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时所有举措都立即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越减越多,于是“减负”工作逐渐演变成“负担过重——减负——负担更重——再减负”的怪圈。
材料7:
去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一条看起来“大快人心”的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竟然遭到最多的反对,充满戏剧性,在收到约近6000条意见中,90%不同意小学阶段不留作业。面对汹涌的民意,教育部关于作业的规定变成:“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不留作业,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真的能减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学校规定说不让学生把书包带回家,家长就去学校偷书,或者买一套教材放在家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说的不是笑话。而是真事,教育系统为学生减负,家长那边却带着孩子补课、买习题书,自己给自己的孩子加码,可怜父母心,倪闽景说,家长的做法是现实的选择,但社会对于教育需要一场启蒙运动,家长也需要明白教育本身的规律。
“不是每个孩子都一样,人是有差异的,人的智商也有差别。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觉得不多,有的做得慢,就感觉太多,压力太大。”倪闽景的说法恐怕很难被一些家长接受。
材料8:
有着多年美国教学经历的纽约大学教授陈宇新认为:美国的“快乐教育”并不一定能教育出快乐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快乐教育”给了孩子们过得没有根据的自信。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玫瑰色的,自从“快乐教育”的理念从60年代末兴起并逐渐成为美国教育的主流观念后。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和科学表现就不断下降。有意思的是,正当美国的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痛心疾首于“快乐教育”的弊端,呼吁更多作业,更多测试,更严标准,主张“增负”时,中国正在努力“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