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市、县、乡)pdf完整版下载

温馨提示:这个页面无法直接下载题目,如需下载,请点击下方按钮,返回目录页,根据提示通过百度网盘链接免费打包下载

答案需要扫描试卷末的答案二维码查看

查看及下载完整版

2005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市、县、乡)

来源:网友回忆    整理:杨柳(微信:gwy288)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50分钟,作答13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近年来,长茂村围绕破解人、财、地三个难题,积极推进系列要素联动改革,逐步从一个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以前的长茂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作物一年两季,一季烤烟,一季稻谷,粗放式耕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旦遇上了台风,基本就是颗粒无收。”长茂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我们村地处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富含‘长寿元素’硒,空气与水质好、温差大,但为何农业却成为‘跛脚’产业?”曾十余次到此走访的农业大学王教授直言,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本来就不明显,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资金延续传统农业生产形态,收益自然一般。

32岁的黄波是长茂村的致富能手。去年上半年,他一口气向村里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租下40亩地发展木耳种植,“这40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沟通成本。”去年以来,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长茂村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刘振华介绍,“村级土地合作社以合适的价格集约土地,并将集约后的土地以竞价方式承租出去。对于土地租金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50%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50%归作集体,用于村里产业发展、关爱老人等公益事业。”

黑木耳产业园是长茂村近些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缩影。该产业园由长茂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与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约500万元,占地约10亩,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记者在黑木耳产业园看到,几十个村民忙着栽培菌种、制作菌棒、养菌,柳琴就是其中一位。“在这上班,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也能照顾家里。”她笑言。据了解,在前期土地流转基础上,长茂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20万元价格租赁给企业,探索“党支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村民提供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的产业链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发展产业有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有规避风险的责任,“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长茂村按照因地制宜、入社自愿的原则,探索成立长茂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三部分,我们实际筹款103万元。”刘振华说。之后,在互助基金中设置100万不动本基金,用于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银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总额度为300万元。不动本基金的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基金担保+村集体审核+银行授信”合作方式,为长茂村带来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于满足农户短期种养、技术设备购买与更新、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为长茂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释放沉淀资源、推动产业兴旺,是不少乡村遇到的现实难题。在王教授看来,只要思路和方法得当,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致富之路,就像把米、红豆、红枣等熬制成八宝粥,能得到更多附加值。长茂村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材料2

77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莫,乘坐5619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上普雄走访亲戚。阿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她说:“1968年,25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两年后的1970年,‘小慢车’开了,40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尽管近几年山里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畅通,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5633次列车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乘务员阿呷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趟被称为“小慢车”的列车早已彻底进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孩子们的校车,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这趟列车也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支持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小慢车”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好”字。

2020年是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5619/20次和5633/34次两辆公益性“小慢车”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铸道精神”,穿行于大凉山腹地,最长运行里程353公里,停靠26个车站,自1995年以来票价从未变过,最高25.5元,最低2元。5619次、5633次“小慢车”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小慢车”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3月开始,正是大凉山采收蕨菜、青岗藤、蒲公英、党参等土特产的季节。5633次尼波站开车后各车厢大件行李处都堆满了农产品。有的时候,这些土特产在“小慢车”上就完成了交易,老乡们在车厢里拿出秤杆子,当场称重交易,省时又省力,在到达终点前就已经把手上的土特产出售一空。阿莫的随身物品很简单,一个皮质挎包、一杆秤。他此次乘车的目的是收购蕨菜。他穿梭在车厢里,不断寻找心仪之物,终于在8号车厢的大件行李处找到了几大包新鲜水嫩的蕨菜,在与货主沟通后,阿莫拿出秤杆子,一袋一袋地称了起来,这一趟阿莫收购了300多斤蕨菜。现在,阿莫已经不再依靠坐火车运输货物赚钱了。他选择了“火车+电商”的新路,开办猪场,制作凉山猪腊肉,在电商平台销售,然后用大车把腊肉运到县城去发快递。今年春节,他的几千斤腊肉几乎销售一空,挣了几万块钱。

为了供阿树上学,父母通过“小慢车”销售家里种植的烤烟、土豆、玉米。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阿树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2017年,铁路部门履行扶贫承诺来到学校招工,阿树与另外5名彝族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小慢车”的乘务员。得知儿子能够在“铁路部门”上班的消息,一家人都高兴坏了。妈妈说,“这下阿树既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又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从乘客变为铁路人,“小慢车”一直温暖着这位青年的心。

近年来,“小慢车”列车党支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优化“彝乡情”服务内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将民俗风情与列车服务举措结合,设计制作了带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揭示揭挂,列车方向牌和车内引导标识都标注了彝汉双语。同时,班组服务小分队坚持到车厢、到座位进行安全服务和文明乘车宣传,一并提供针线包、胶带、捆扎绳等便民服务,列车广播还增加了彝汉双语播报服务,车内乘务员“彝语”“汉语”双语上岗。为了方便日常彝族老乡运输家禽、牲口,“小慢车”贴心地在行李车厢增设了牲畜拴挂处,每趟车进行消毒,实现了牲畜与旅客分开,让车厢环境更卫生、整洁。

为了让彝族老乡能把所有东西搬上车,有的车站还会提前开放站台,让老乡先把货物堆在车门前,有时这趟列车的开车时间会推迟几分钟。“我们这种车时间弹性大,不像高铁,都是按秒计算的。”列车员称,“和多数人熟悉的先买票再上火车的流程略有不同,5633次列车一路停靠的大多数车站都只能被称为乘降站,也就是可以上下车但不具有售票资格的车站,乘客从乘降站上车后再在车上补票。”

在阿呷看来,教育是阻断贫困的最重要的途径。现在更多彝族年轻人通过“小慢车”能够走出大山到外面学习、务工,这些都是让当地更快发展的希望。教育进步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在列车上抽烟、乱扔果皮的人少了,即使有,列车员的劝告也会被听进去。“以前打扫车厢卫生都是用铁铲的,甘蔗上市的时候,地上全是甘蔗渣,黏脚。”阿呷说,“我已在5633次列车上工作了20多年,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很自豪我的家乡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我喜欢在车上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材料3

“把她的家粉刷一新,给独自生活的她更多支持”。

某公益平台上,为女孩儿小珊修缮房屋的公募计划得到不少爱心网友的参与。1元、10元、100元……不到一个月,爱心捐款就超过了修缮所需费用。

小珊的故事是C市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家住C市N区的小珊,唯一的亲人去世,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让她一度有轻生念头,是N区“社区救助顾问”团队把她从疾病与孤独中拉了出来。

“我们希望为她‘粉刷’的不仅是墙面,还有内心。”社区救助顾问小李说。为小珊修缮房屋正是为其定制的“救助组合拳”中的一步:修缮后的房屋腾出一间出租,能有效缓解其家庭债务。同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继续教育、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她重拾生活信心。

近年来,尽管C市已建立较完备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但因救助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政策内容复杂,总有一些不愿主动求助、不知如何求助的“沉默”困难群众未得到应有的救助。2019年,N区组建了一支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人员、居民区救助人员和专业社工组成的300余人“社区救助顾问”团队。截至目前,N区已对7000多户居民进行了精准评估,梳理出高度困境家庭重点服务对象1300多户,其中不少属于“沉默”的困难人群。

“解决救助工作‘最后一公里’难题需要在思路上有转变。N区是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我们想通过先试先行,为全市社会救助工作摸索出一条新路子来,所以,2019年9月,最先在N区实施了‘社区救助顾问’制度。”C市民政局负责人说。

新冠肺炎疫情下,那些本就脆弱的家庭是否面临更大的风险?N区红桥路街道救助顾问联合居民区开展主动走访。他们发现,来N区务工的苏先生所在公司因疫情无法开工,妻子无业在家,还有三胞胎女儿需要照顾,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救助顾问以最快速度制定救助方案,除发放临时帮扶资金外,还主动对接外部资源,帮助苏先生的妻子找到了一份工作。

“我们给每名救助顾问一个‘政策包’和‘资源包’,‘政策包’里装着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的政策文件,‘资源包’里则有包括爱心企业、群团组织、基金会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及联系方式。这就是救助顾问的‘工具包’,可以按需搭配。”N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说。

在N区华新路街道,近年来通过打通民政、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数据,形成了“可统计、可分析、可关联”的智慧救助大数据。街道办何主任举例说,救助顾问在比对居民医保与工会数据时,发现陈女士家庭医药费支出突然增大,上门走访后得知陈女士最近做了一场大手术,丈夫又生病在家,儿子也找不到工作。救助顾问随即为陈女士一家对接救助政策,不仅解决了大部分自费医药费,还帮助其儿子找到了临时工作,使这个家庭很快走出了困境。

“过去,我们只是物质救助,现在不仅是这些,还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综合性的。”N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您是本网站的第5888009 位访客(菜鸟站长,数据可能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