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需要扫描试卷末的答案二维码查看。
查看及下载完整版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福建县乡卷)
来源:网友回忆 整理:杨柳(微信:gwy288)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D村找到了自己的破解“密码”。
曾经的D村是个空壳村。十几年前,村集体背负了近80万元债务,当时村里连个办公地点都没有,更别提为村民办实事了。
村“两委”新的班子组建后,开始了探索创新之路。在新班子组织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交通落后、没有产业基础等是D村的劣势,而优势也十分突出——紧邻象山湖。象山湖不仅水资源充足,而且生物物种丰富,湖边芦苇丛生,还经常有珍稀鸟类栖息,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人流聚集在此休闲娱乐。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整治管理,鸟类栖息地时常变成烧烤点,不少区域甚至乱石堆砌、脏污不堪。明确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整改方向后,村“两委”最后做出决定:整治沿湖滩地,发展休闲观光产业。
D村邻湖沿线的浅滩和斜坡曾经杂草丛生、湿滑不平,村里决定在湖边修建沿湖步道,将原来的土石斜坡修整为阶梯式的过渡带,并修建了小码头、垂钓区和停车场,这些改造和新建的服务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这片沿湖区域的公共设施比如小码头的渡轮、停车场等虽然收费不高,但因为来的人多,收益很不错。”村民老李说。
D村因地制宜,变洼地为聚宝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沿湖滩地不仅常年碧波荡漾,芦苇密布、水鸟成群,而且沿湖带的休闲观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渔家乐、农家乐等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还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这笔钱,D村“两委”有了发展的底气,除了一部分用于还债外,其余的钱一部分用于扩建沿湖步道、停车场,增设环湖公园、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场所,另一部分则用来发展其他集体产业。
D村的主干道上是一个马路集市,有几十年的历史,辐射周边10余个村。在集市的中段有个老电影院,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为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经村民大会商议,村“两委”决定在老电影院原址建商用房,由集体出资建设,产权集体所有,房屋租给商户,租金为每年5万元。这笔收益不仅可观,而且十分稳定。村西头的老窑厂部分土地已经复垦,留下了一个大窑坑。村“两委”变窑坑为资源,发动村里的能人创业,发展水产养殖。村集体出资,将窑坑平整后流转给这些水产养殖户,集体经济又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
此外,D村抓住县里对附近河道进行拓宽的机会,利用挖出的土方复垦土地30余亩,全部种植了经济林,而后又将这些经济林流转给农家乐的老板,用于拓展其经营场所和项目范围。如此一来,既扩大了绿化、保护了环境,又改善了生产条件、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增收空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D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能保持集体每年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带领一个村发展就好比过日子,得想方设法多渠道去寻找致富门路,将鸡蛋放到多个篮子里,不仅降低了风险,还提高了收益。”D村党支部韦书记说。
集体经济壮大后,该村开始完善农业设施,修建水利,搭桥铺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村里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修建了生产渠6000米、生产路12000米,大大方便了农户。同时,鼓励农田流转经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机械化;引导种植大户发展绿色农业,打响象山湖品牌,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经过不懈努力,小麦和水稻产量翻了两番,土地流转费也由一开始的每亩50元提高到现在的700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两委”深知,只有引入和发展企业,才能为村集体带来更多的收益。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村里进一步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招引项目。去年,鸿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D村的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决定在村里投资建设秸秆收储加工项目。通过充分整合资源、盘活土地、鼓励创业,村里还招引农产品加工厂3家、电子材料厂1家,近百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
“蛋生鸡、鸡生蛋,无穷尽,只有让钱生钱,村集体经济收入才能源源不断,就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韦书记说。
材料2
2.古道是前人探索出的交通路网,千百年来,沿途的风光、积淀的典故更让它魅力无限。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道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在S县,古道的修复、再现和发展,让人感受到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如同一棵历经长眠的古树,正伸展出新的枝桠,将它途经的城镇乡村,一齐融入发展的脉络之中。
古道上斑驳的树影,把S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张副局长的思绪拉回到六年前。“S县的所有古道,我都走过。”他说,“随着人们走进大山,拥抱自然的兴趣日益浓厚,古道成为开展森林休闲养生体验活动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推动古道修复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县里把‘加快古道修复’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我们规划设计团队花了四个多月时间梳理、勘测全县的古道资源,发现许多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古道修复必须站在更宏观的视野上系统考虑,比如怎样以古道为纽带串联、贯通起周边的乡镇。因此,S县在规划古道修复工作之初,就将建设具有带动意义的古道系统作为目标。
沿着S县上古乡茶岭古道一路攀爬,游客们可抵达的最顶端是“一峰九崖”中最负盛名的奇石山峰——神女峰。期间,通向山顶的最后2公里山路,是在原先两条小路的基础上修整而成的,也是古道修复时特意设计打造的延伸段。“在已修复的古道中,类似的延伸段设计可以让上山的游客选择另一条古道下山,体验沿途多个古迹景点,不走回头路。”古道修复规划设计专家吴教授说,“将古道与新设计的延伸段交织形成新的系统,带动区片联动,这是S县古道修复的最大特色。”修复后的古道贯穿了S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据初步统计,沿线有自然景观资源800多个,民宿、农家乐300余家,人文古迹400多处,涉及民间传说100多个。当下,古道的文化、美景、风情,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将古道资源融入到名山、古镇、古村开发之中,2019年,S县开始谋划将古道修复工程纳入花园城镇建设中。2020年,古道修复工程与文化名山、古镇、古村的建设等一起又被纳入诗路文化带建设,让古道修复与乡镇建设相得益彰。
说起古道,S县汝溪乡石宝村村民老蒋再熟悉不过。小时候上下学,他都得走上半小时古道;外婆家所在的天台村也在古道旁,不远处便是传说中徐霞客游天台山的首宿地——筋竹岭,这是汝溪乡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汝溪乡党委陈书记说:“古时,筋竹岭古道是进入天台山的官道,一大批文人墨客经此前往天台山,留下众多诗词歌赋的碑刻。现在,游客们通常会在这里读一读碑文,体验往返1小时左右的古道行,再驱车前往汝溪山水穿越拓展基地。”老蒋经营的汝溪山庄就在那附近,生意最好时一天接待过上千人。古道成了汝溪乡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但古道是“静”的,要让它“动”起来。2020年,汝溪乡把自己的推介口号从“大美汝溪,徒步天堂”改为“霞客开篇地,动感汝溪里”,徒步、漂流、越野、露营……由静而动,汝溪乡进一步打开了发展思路。
修复古道,更像是在历史记忆中寻找新生。地处天台山深处的洞鹿乡花茂村一度处于区域发展的中下游,2021年2月,花茂村与S县文旅集团签署了整村运营协议,成立天茂旅游发展公司。在公司刘经理看来,也正是因为地处深山,花茂村很好地保留了古民居、古廊桥、古道、古树、古民俗特色,这“五古”正是花茂村后发追赶的优势所在。
初到花茂村,刘经理走了一遍古道,从县城到村里的古道长约8.3公里,两旁1000多株红豆杉、香樟等古树名木应接不暇。“其中有一棵空心树,树茎很大,树洞里可以摆下一张圆桌。”他说,现在古廊桥、古树都是游客来村必去的打卡地。光有这些还不够,公司瞄准当地特色资源,利用村里的古民居,在古道口开了一家“乌养”村味馆,打造乌米系列产品展销厅。游客们走完古道,通常会在这里歇歇脚,也带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回去。“我们流转了270亩梯田,种植乌米。”刘经理说,吃乌米饭、舞龙灯、提线木偶等传统习俗都在这里保留传承。以此为灵感,公司开发了乌米茶、乌米酒、乌米粽等系列产品。去年,乌米系列产品创造了150多万元的销售额,还为当地村民发放了40余万元的劳务工资。
从交通的角度来看,古道不再是第一要道,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古道已成为沿途乡镇迈向未来的新动力。
材料3
3.H市平川县和云安县过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些年来,平川县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镇与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而云安县则打出了一套多镇集群化建设的“组合拳”,有效推动了县域乡镇协同高质量发展。
平川县核心区由四个邻近乡镇组成:水门镇、仁平镇、三汇镇和永兴镇。四个镇中,水门镇规模最大,常住居民也最多,以宠物用品制造闻名,有完善的宠物养殖、宠物食品生产、宠物美容等产业链条。镇上的生活服务业也发展迅速,修建了星级酒店、配套建成了完善的交通设施和大型污水处理厂。老梁是三汇镇人,在水门开了一家宠物医院,他说:“水门这几年围绕宠物业发展很快,我们来这开店能赚到钱,在老家镇上就不行。现在我烦心的问题就是办事不方便,两镇间没有通用的政务平台,好多事我得回三汇去办。”